A股“等待戈多”时刻:内资纠结外资“贪婪”、QFII逆势加仓
近期A股阴跌期间,部分QFII机构仍在大举加仓,个别机构甚至每日将购买额度打满。
9月12日,又是阴跌的一天。上证指数以0.33%的跌幅结束了一天的交易,最终收报2656.11点,离2638点仅一步之遥;深成指和创业板指则分别下跌0.7%和0.67%,收报8111.16点和1385.80点。沪深两市合计仅成交2184.92亿元,较前一个交易日再度萎缩近百亿,冷清至极。
市场仿佛陷入“等待戈多”式困境,尽管一些积极的信号出现,但反弹终未到来。不仅如此,A股底部步步下沉,投资者只能痛苦地接受“钝刀”,几无反抗之力。
A股焦灼的背后,各方资金的矛盾心态也在加剧。就内地资金而言,纠结成为普遍之态。
相较之下,外资则显得尤为果断。刚刚披露完毕的上市公司半年报显示,QFII在二季度市场大跌之际仍在增持A股,其中家电、食品饮料等是主要增持方向。不仅如此,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的情况来看,近期A股阴跌期间,部分QFII机构仍在大举加仓,个别机构甚至每日将购买额度打满。
QFII满额加仓
据多位基金经理透露,近期部分QFII机构在不断逆势加仓A股。
华南一位公募基金经理表示,“据我所知最近某家QFII在拼命加仓A股,每天把额度打满,因为现在A股部分股票的估值确实已经非常之低。例如以伊利这样的公司为例,它的最新市盈率比当时遭受三聚氰胺事件后的市盈率还要低,如果现在不买这种股票,到时候就只能等外资卖给我们了。”
沪上一位基金经理也谈及了相似的情况,该基金经理表示,“据我们交流来看,近期确实有外资QFII机构在不断买入A股,风格上还是偏向于大票。”
更早之前的二季度,QFII就有明显的加仓A股的举动。据刚披露完毕的上市公司半年报显示,QFII资金在二季度大量加仓部分优质标的,尤其家电、食品饮料个股受到了QFII的大举增持,数十只个股获得新的QFII入驻。
若从持有市值来看,美的集团是二季度获得新的QFII入驻的个股中,被加仓幅度最大的。一季末美的集团被高瓴资本持有1.08亿股,二季末高瓴资本对其无增减持动作,而加拿大年金计划投资委员会在二季度新进美的集团,截至二季末该机构持有美的集团的市值达到37.76亿元。
紧随其后的是贵州茅台(600519.SH)和包钢股份(600010.SH)。其中,贵州茅台在一季末被易方达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和奥本海默基金公司分别持有1226.28万股和417.35万股,二季度这两家机构对贵州茅台同样无增减持动作,但另一家QFII机构——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于二季度新进贵州茅台,共持有260.25万股,二季末该机构持有贵州茅台的市值达19.04亿元。
而包钢股份在一季度并无QFII机构持有,二季度华安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新进并持有其9.02亿股,至二季末的持仓市值为13.4亿元。
就总持有市值而言,剔除因限售股解禁的北京银行(601169.SH)、宁波银行(002142.SZ)、南京银行(601009.SH)来看,二季末QFII持有市值最高的个股依次是贵州茅台、美的集团、青岛海尔(600690.SH),持有市值分别为139.26亿元、93.98亿元和60.31亿元。
从QFII持有A股总市值来看,二季末较一季末仅稍微减少,剔除前述几只解禁的银行股来计算更是略为增加,而整个上证指数在二季度累计跌幅超过10%。因此综合考虑来看,QFII在二季度市场大幅下跌的走势中,进行了大幅增持操作。
前述华南基金经理表示,“我们并非要跟着QFII的步伐去买股票,而是QFII这么多年来在A股的投资收益是有目共睹的,他们为什么要在市场这么低迷的时候还加仓,我觉得这是值得进行解读的。”
内资纠结不前
比起外资的大胆跃进,内地资金显然是另一个极端。多位受访内地公募人士向记者直言,现在的市场没有几个人会选择加仓,因为市场没有上涨的理由。相反,由于担忧市场进一步大跌,有基金经理已经选择大幅减仓。
9月11日,金信深圳成长基金经理唐雷指出,目前我们面临类似2012年-2013年的宏观环境和市场结构,宏观经济短周期下行,叠加中周期增速换挡,经济增速将会明显下降。强周期的金融和地产基建产业链以及后周期的部分消费品行业盈利增速将会下降甚至负增长。金融去杠杆背景下的信用收缩,导致资本市场还处在估值中枢下移过程中。
他表示,“短期市场处于脆弱的平衡,投资者风险偏好极低。”
当然,也有声音指出,虽然现在市场是不是底部很难判断,但近期市场已经出现了诸多值得关注的积极信号,例如产业资本大举回购,境外QFII持续加仓,PE机构不断买入优质资产,贝莱德与中信合作产品满仓A股,大私募机构高毅、景林资产等大量调研优质公司等等。
不过,市场如此脆弱之际,积极信号能否化身为反弹的号角?所有人皆在等待。
在任何情况下,本网站所刊载内容中所涉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中讯证研不对因使用本网站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网站所刊载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网站所刊载内容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