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万元理财产品“变”终身保险!银保销售误导“玩狠”的不只这一家

发表时间 :2018-10-10 来源:中讯证研

  案情回顾


  2016年10月,时年36岁的哈尔滨市民朱小姐到某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经两位“工作人员”推介,她相中一款“利率远高于定存,五年期满即可还本付息”的保险产品。鉴于这笔投资“挺合适”,朱小姐邀约母亲及姨妈,三人合计砸下840万元,坐等产品到期数钱(收益)。但2017年交费期至,朱小姐却从险企售后部门获悉该产品并非五年期,而须71年后等她108岁才能返本,且利息远低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


  闻此真相,朱小姐懵了。翻翻保单,只见上书“保险期间终身”,另有“保单年度末1到71”字样,并无具体文字解释。显然,自己被两位负责推销的“工作人员”坑了。朱小姐急忙电话联系他们,发现一个停机,另一个成了空号,遂找该银行讨说法,但对方回复,现任行长新近刚调来,对以前发生的事情和代销的保险并不清楚,而且销售产品的是险企人员,现已不再驻银行网点,无法联系,需由险企处理。没辙,朱小姐去敲险企大门,结果仅“确认”两件事:其一,她所购产品系终身型,除非投保人去世,否则不能在交满5年保费后拿回本金。其二,两位始作俑者均已从公司离职,如何解决问题,需等上层消息。


  整起事件来龙去脉就是这样。从中,我们分明看到两个令人遗憾的现象。


  首先,涉事银行的态度令人遗憾。一方面,朱小姐在该行购买理财产品被忽悠,事发2016年10月。查阅监管部门历年发布“禁令”,可知早在2010年11月,原银监会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2011年3月更是联合原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再三强调银行代理保险不得误导客户,并明确叫停险企在银行驻点销售。由此试问涉事银行,允可险企员工身穿本行制服推销产品,“顶风作案”底气何来?岂非有错在先?站在这个角度,哪怕新调任的行长对这一情况不甚了解,但秉持“客户至上”原则,也应与前任接洽,了解详情,与朱小姐沟通协商。现在一个“皮球”直接踢给险企,算哪门子道理?另一方面,朱小姐到银行本意是买理财产品,这与买保险有本质区别。不然,监管部门何必三令五申强调银行不得将保险与理财产品相混淆,尤其不得与存款作类比,归根到底就是考虑到不同消费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不一。然而,朱小姐偏偏在涉事银行“入坑”,虽说此乃险企人员“打擦边球”,但他们天天在网点信口雌黄,银行方面不会绝无耳闻,却从不过问,提醒推销产品务必充分告知,以免将消费者带入误区。站在这个角度,涉事银行须为朱小姐的损失承担一定的责任,新行长初来乍到亦不该事不关己,让客户心寒。


  其次,银保销售“误导潮”再起令人遗憾。此话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不仅朱小姐一案事发后经媒体传播,2018年持续发酵。更严重的是,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类似存款变保单、放贷时变相要求购买特定险企产品等银保销售误导屡有发生,已有逾10家险企因之受罚,另有超过8家银行因违规销售保险从监管部门领受罚单。如9月19日,保监会内蒙古监管局公布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工作人员销售保险产品时,使用与保险不符的表述,涉及9笔保单存在欺骗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违法行为。就此,该行被处以22万元罚款并责令改正。由此可见,纵有“红头”监管文件一道道下发,银保销售“误导潮”却再起,说明总有一些金融机构胆大妄为,不惜以身试法。这就警示监管部门,除了不断制定政策,还须落实后期督改,唯将跟踪检查常态化,才能防止“治标不治本”。


  最后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据说,经相关部门介入,朱小姐近日终于成功退保并拿回退款,这个结果还算庆幸。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恐怕也不算真正的好消息,毕竟这是朱小姐与银行、险企纠葛近一年并经媒体报道,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才“换来的”。而其他诸如此类未被曝光,或者尚未妥善解决的银行销售误导纠纷,是否也得如此闹腾,消费者才有可能维权成功?


  这绝非说笑话,前车之鉴实际早已有之。今年6月6日,银保监会官网公布一起银保销售误导典型案例,其“动静”比朱小姐的经历要大得多。据称,2016年末,王先生到某银行打算存款500万元,却被自称银行工作人员的险企员工及该行行长联合欺骗,买了一份100周岁后才能取回本金的保单。事发后,银保双方互相推诿,不肯担责,一拖就是一年。王先生万般无奈,于今年2月8日登上楼顶,准备以命维权,幸好被警方及时劝阻。眼见难以收场,险企才同意返还其500万元本金和27.5万元利息。对此,银保监会予以严肃查处,停止涉事银行代理保险新业务1年,并处罚款30万元,同时处保险公司60万元罚款,两家机构的责任人也受到警告及3万至5万元罚款的处分。


  瞧,与王先生相比,被“套”资金更多的朱小姐,其解决问题的态度尚属理性,这也算涉事银行的“福分”。试想,倘若每位被银保销售误导的消费者都以走极端来维权,就不是“令人遗憾”那么简单了。如此“细思极恐”的场景,当真值得各金融机构好好思量。






  在任何情况下,本网站所刊载内容中所涉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中讯证研不对因使用本网站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网站所刊载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网站所刊载内容做出决策。

二维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