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保险业扩大开放成绩单:10外资险企增资 财险布局存壁垒
近日,外资险企中荷人寿公告称,其增资计划已在2018年末获批,据梳理,这已是2018年第10家推进或完成增资事宜的外资险企,专家对蓝鲸保险坦言,属于“高频”。
事实上,乘保险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东风”,2018年,外国机构入局国内保险市场动作频繁,梳理其各自路径、布局领域,发现差异。此外,专家普遍认为,2019年,外资险企的布局力度将加大,或将超出市场预期。
中荷人寿拟增资3.2亿,2018年10家外资险企增资属“高频”
近日,中荷人寿公告称,2018年12月28日,银保监会核准其注册资本从23.5亿元变更至26.7亿元,股东按比例认购。成立于2002年的外资险企中荷人寿,由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法国巴黎保险集团分别持股50%。2017年,中荷人寿将注册资本从19.5亿元,增至23.5亿元。截至2018年3季度末,中荷人寿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47.03%、171.23%,净资产为19.23亿元。
中荷人寿股权结构图
事实上,2018年,推进增资计划的外资险企不在少数,据梳理,2018年共有10家外资险企推进或完成增资计划。除中荷人寿外,还包括利宝保险、德华安顾人寿、安联财险、交银康联人寿、信利保险、法再北分、汉诺威再保险上海分公司、新光海航人寿、瑞泰人寿。
注意到,10家推进增资的外资机构,增资金额存在差异,如信利保险,增资6600万,而交银康联人寿,则增加注册资本金30亿。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徐昱琛将这一差异归因于增资的目的不同,“部分保险公司对资本管理较为精准,‘量入为出’,当偿付能力偏低时,会进行资本金的补充,补充的金额根据短期发展需求决定;另一部分股东会考量子公司长期的发展,基于对国内市场的看好,会进行较大比例的增资”。
在推进增资方案的10家外资险企中,不乏值得关注者,聚焦来看,推进增资的保险公司中,交银康联人寿增资数额排在首位,据蓝鲸保险了解,交银康联人寿股东交通银行、澳大利亚康联集团分别持股62.5%、37.5%,根据持股比例,各自向交银康联人寿增资,增资后,交银康联人寿注册资本由20亿元增至51亿元。“增资是为满足监管对于偿付能力的要求,并支持交银康联人寿的持续稳健发展”,交银康联对增资原因解释道。
此前因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而在风险评级中被评为D类的新光海航人寿,在2018年获批增资7.5亿元,增资后注册资本达到12.5亿元,伴随着注册资本增加的,是迅速提升的偿付能力充足率,2018年3季度,新光海航人寿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由-421%,提升至721.45%。
在增资期间,新光海航人寿股权结构同步变化,海航集团有限公司原持有50%股权、新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5%股权,出让给深圳市柏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转让后,新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新光海航人寿第一大股东,持股25%。而与新光海航面临相似境遇的外资险企中法人寿,目前仍在依托于股东借款度日。
在2018年增资频率最高的利宝保险,3度推进增资,注册资本从15.61亿元增至16.01亿元,后又增至17.26亿元,前两次增资方案获批后,近日,利宝保险公告称拟推进2018年第三次增资,增资后,注册资本将达到18.46亿元。
“从增资情况来看,2018年10家外资险企增资的动作属于高频,对其在国内市场抢滩有所助益,有助于其扩大业务规模”,经济学家宋清辉分析道。但对于增资力度不大,且注册资本基数较小的外资险企而言,短期内或难有明显“功效”。
外资机构谋布局路径有别,设代表处、分公司,谋控股权
在中国保险业扩大对外开放的“东风”下,外资险企相继增资,而基于外资对国内保险市场的涉入程度不同,也有尚未设立子公司的外资机构以各种方式入场,如设立办事处、分公司、认购股权等方式。
梳理来看。“代表处是外国保险机构进军中国市场的排头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指出,“虽然代表处不可以直接展业,但能够有效帮助外国保险公司了解中国市场,进行前期的市场调研、数据收集,同时与相关监管部门和合作方进行前期沟通”。正是基于这一考量,2018年10月,法国教育健康相互保险公司获批在北京设立代表处。
更进一步,在中国设立代表处长达20年之久的大韩再保险,在2018年10月获批在华筹建分公司,虽然业内专家指出大韩再保险市场份额较小、在国际上话语权较弱,短期内难有较大影响,但批筹的动作,仍是保险业对外开放扩大信号的释放。
2014年获批在上海设立代表处的富卫人寿保险(百慕大)公司,在2018年向上海保监局提交了筹建富卫人寿保险公司的申请材料,富卫人寿持股51%。而富卫人寿保险(百慕大)公司为瑞士再保险、盈科拓展集团等持股的富卫集团全资子公司。
安联集团则有更大野心,2018年11月,银保监会批准安联集团筹建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为扩大开放后获批筹建的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目前多数外资保险公司的话语权仍掌握在中资股东手中,运营模式与中资险企差别不大,外资股东谋取控股权后,给经营模式注入了新的可能”,一位保险业内人士评价道。
除在设立保险公司的进程中分步涉入,也有境外机构选择通过保险中介、保险资管等渠道涉入中国保险业。举例来说,日前,英国韦莱集团控股的韦莱保险经纪公司,获准将经营范围从以往的“大型商业风险”拓展为“向中国大陆境内所有公司和个人客户提供服务”。
2018年5月,外资险企工银安盛人寿获批筹建工银安盛资产管理公司,是国内获批的首家合资保险资管公司。“外资企业愿意投资保险资管公司,是其向中国保险业的布局途径,也是保险资管公司对外界资本的借助”,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保险所所长粟芳分析道。
外资布局保险领域现差异,财险市场仍存壁垒
不仅布局路径与机构有所差异,外资机构布局中国保险市场切入的细分领域也各有侧重,“外国保险机构多已深耕多年,具有独立的市场定位,其在华设立的保险机构也往往延续股东优势,致力于特定的细分市场,不会简单复制国内保险机构的商业模式”,朱俊生分析道。
“除依托于自身的保险业务经营的定位与优势,对中国保险市场的预估与考量,也是影响外资机构选择在中国保险市场各领域布局的因素之一”,徐昱琛补充道,“会偏好于蓝海市场”。
举例来说,在相互保险发展已有70年历史的法国教育健康相互保险公司,即瞄准中国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之间的空白,拟扮演弥合“中间地段”的角色,其相关负责人介绍称,“在华代表处成立后,法国教育健康相互保险公司将依靠与国际各相互保险组织的合作优势与经验,在中国构建符合国情的相互保险模式,积极参与中国本土相互保险的具体项目”。
再保险市场也是外资保险公司布局的重要领域,目前在中国展业的12家再保险机构,外资机构占据半数,“再保险市场为跨国市场,具有全球化特征,未来中国的再保险市场将进一步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粟芳分析道,“外资再保险公司经验丰富,外资入局者增多后,有助于国内再保险机构向国际标准看齐”。
从寿险与财险角度来看,蓝鲸保险注意到,外资险企相对于偏好在寿险业务发力,如拟设的富卫人寿,增资的中荷人寿、德华安顾人寿等,但在财险方面,动作相对“舒缓”。
“中国财险市场主打车险业务,但具有较强本土化特征,外资险企的配套线下分支机构相对缺乏,服务也难以落地,因此基于竞争策略的考量,财险方面布局相对谨慎”,朱俊生分析道。目前的实践数据也验证了这一观点,据监管数据显示,2018年前11月,外资财险公司共实现202.69万元原保费收入,市占率仅达到1.91%;而外资寿险公司合计实现原保费收入1910.63万元,市占率约为7.7%,虽然市占率仍然较小,但较财险市场相对乐观。
“整体来说,未来,伴随政策的开放与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外资险企在2019年或会主要在健康险、养老险方面发力,呈现加大投入的趋势”,徐昱琛预估道。宋清辉也表示,“可以预见2019年外资险企的布局力度将加大,或将超出市场预期”。
在任何情况下,本网站所刊载内容中所涉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中讯证研不对因使用本网站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网站所刊载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网站所刊载内容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