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新增信贷、社融双双超预期 释放什么信号?宏观政策下一步怎么走?
11月新增信贷、社融增量双双超出市场预期。
12月10日,央行发布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1月社会融资规模新增1.75万亿元,前值6189亿元;M2同比增长8.2%,预期8.4%,前值8.4%;新增人民币贷款1.39万亿元,预期1.26万亿元,前值6613亿元。
市场观点认为,政策逆周期调节效果显现,11月份新增社融规模超预期,进一步巩固了市场信心,确认了经济企稳向好的态势,但经济稳增长诉求仍在,下阶段仍需大力做好货币政策及逆周期调节工作。
社融超预期
数据显示,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到221.28万亿元,同比增速10.7%,基本与上月持平。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75万亿元,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多增11358和1505亿元。
我们通过多位分析人士了解到,11月社融数据主要呈现三方面亮点:
一是,表内信贷(未包含外币贷款)新增1.36万亿元,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多增8130和1298亿元。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这与上月新增规模放缓有关,但也说明银行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强。
二是,表外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了1061亿元,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少减1283和843亿元,亦对11月社融超预期形成支撑。
三是,在直接融资方面,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都较上月有所改善,而受制于发行额度使用完毕,11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减少1亿元,但明年新增额度提前下达有助于专项债提早发行。
对于11月社融超预期表现,分析人士认为,主要为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10月份新增社融规模较小,拉低了市场预期;另一方面,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逐渐发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强,使11月社融数据出现良好回升。
M2增速回落
11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56.25万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2个百分点。广义货币(M2)增速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至8.2%。
对于M2数据出现回落,温彬指出,从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39万亿元分别较上月和去年同期多增7287和1400亿元来看,按理说,信贷派生能力增强理应推动M2增长,但却较上月回落低于预期,说明货币收紧由其他原因导致。
“一方面,11月财政存款减少2451亿元,但比去年同期少减4192亿元;另一方面,11月外汇储备减少96亿美元,预计外汇占款也将回落,货币投放力度减弱。”温彬解析称,虽然11月货币增速减缓,但信贷和社融仍超预期,对实体经济起到支撑作用。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表示,M1低位徘徊小幅回升,央行流动性调控依然以稳为主。11月M1较上月反弹0.2个百分点,到达3.5%。然而历史地看,M1增速仍在低位徘徊,很大程度反映了货币政策在信用端的发力仍需要加强,企业经营活力需改善。M2增速基本平稳,回落0.2个百分点,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债券发行年末减速,财政年末支出力度不及预期等。总体而言,广义流动性的基本稳定,为明年初政策发力打下基础。
“短期流动性将有季节性支撑,跨年存在增量投放可能。按照当前的融资需求节奏,央行快速加码流动性投放推升M2的可能性不大。并且CPI再度向上突破,货币政策即使需要发力,步调也会较缓。”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预计,年底提前下达的1万亿地方专项债计划12月实际发行,在认购机构的缴款压力下,央行存在数量型工具提前使用的可能,如降准等。
稳增长诉求仍在
“从经济总体来看,11月的经济数据明显好转,此次新增社融规模超预期也进一步巩固了市场信心,确认了经济企稳向好的态势。”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高绪阳称。
从综合多位专家观点来看,虽然11月信贷和社融超预期,但规模增量基本合理,符合稳增长的政策基调,下阶段仍需做好平稳货币政策及逆周期调节工作。
温彬认为,货币政策要继续平衡好稳增长和控通胀,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继续优化信贷结构,确保资金流向制造业、民营企业等实体经济领域。
此外,在货币政策需兼顾币值稳定目标之时,逆周期调控政策要更加发力,财政政策要继续推进减税降费,切实降低企业负担,要落实好专项债、项目资本金等新规定,共同形成“几家抬”的稳增长格局。
据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有业内人士表示,从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明年经济政策的定调看,增长仍然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确保经济稳增长,宏观政策将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稳基建将是实现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在联讯证券宏观组看来,从12月政治局会议多次强调“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看,加大基建投资的情况下,预计明年宽财政可能会快速落地,有效的融资需求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修复。
在任何情况下,本网站所刊载内容中所涉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中讯证研不对因使用本网站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网站所刊载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网站所刊载内容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