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政府工作报告六大焦点:“就业”出现39次 多举措提振内需

发表时间 :2020-05-25 来源:中讯证研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据报告起草组成员刘日红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改革开放以来篇幅最短的一次。


  虽然篇幅只有约1万字,但在报告中,今年经济发展、就业保障、改革举措等一系列焦点议题都得到了全面阐述,尤其是报告中39次提及“就业”一词,较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2次大幅增加,显示出这项工作正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如何解读这份“短小精悍”而“干货满满”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第一时间为读者梳理了报告中的六大焦点议题,试图呈现报告所勾勒的2020年中国发展总目标。


  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有何考虑?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焦点议题,就是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我们查阅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后发现,这也是自2003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没有出现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的相关表述。


  李克强总理在作报告时指出,我们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在22日上午举行的全国两会部长通道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也解读表示,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现在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还在蔓延,对所在国的经济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有巨大的不确定性,还有待观察。


  何立峰强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虽然没有提到GDP的增长指标,但客观上它的内容已经融入财政、货币政策等相关指标当中。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杨畅表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表述,表明政府的工作重心仍在两头:一头防范不确定性,一头重在防控疫情,对于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有所保留,重点在于“稳定经济运行”。


  刘日红也表示,不设具体目标不意味经济增长不重要,更不意味着放任经济下滑。保就业、保民生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作支撑。


  新一年哪些改革措施将落地?


  与前几年一样,“改革”依然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关键词。在困难挑战增大的背景下,“向改革要动力”继续成为政策层面发力的重点。


  在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治理,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强化保险保障功能。赋予省级政府建设用地更大自主权。促进人才流动,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激活各类要素潜能。


  就报告中提及的“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等一系列举措,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解读称,在疫情的影响下,今年产生了很多生产、经营、消费、服务等模式的创新,而创业板改革能为这些创新带来更好的金融服务支持,让这些新的业态、新的技术和新的模式取得更好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创新活力。


  在国资国企改革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中国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锦分析称,从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表述看,混合所有制改革重在“深化”,意味着深层问题要突破。可以预计,下一步分层分类推进“混改”,将更加重视合理设计调整股权结构,着力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差异化管控模式。


  年度物价涨幅目标为何定在“3.5%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为2020年中国发展提出了四个量化指标。除与就业有关的三个指标外,还有一个指标与物价和通胀有关。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


  此前多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物价调控目标一直保持在“涨幅3%左右”,但此次确定的2020年物价目标略高。对此,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颜色解读称,前几年各项食品的价格比较低,因此物价调控目标定在了3%左右。


  但自去年以来的一段时间,猪肉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物价形势形成了较大的压力。不过受疫情、农产品生产恢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最近一段时间物价走势出现了明显回落。


  因此,今年设定3.5%的物价调控目标,既反映了政策对冲的影响,又充分考虑了受疫情影响的经济基本面状况。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此前也对今年物价形势解读称,短期内我国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突然异动,既有通胀压力,也有通缩压力。


  供给不足而需求增加的商品如农副产品、抗疫物资的价格会上升,而需求下降、库存增加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会下降。但居民消费、投资、出口下降幅度明显高于生产下降幅度,总体通胀压力不大。


  四项民生量化指标中就业为何独占其三?


  虽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报告依旧为2020年中国的发展提出了四个与民生相关的量化指标。


  据注意到,在这四个指标中,与就业有关的就占到三个——分别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历来都是高频词。比如在2018年,报告中提及“就业”二字22次,而今年则达到39次。尤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篇幅还有大幅压缩,因此更显得这个39次的“含金量”非比寻常。


  为何继续保留就业领域的量化指标?对此,杨畅称,从就业上看,前期由于企业仍然存在部分前期结转订单,因此员工复岗率仍有一定支撑,但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0%,比3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开始显现就业压力。


  未来如果订单情况继续出现压力,企业存在二次停产、挤出就业的可能性。另外,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874万人,创历史新高。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将对相关就业政策提出要求。


  要实现上述量化指标,2020年政策层面应如何发力?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


  同期发布的国务院关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下称计划报告)对此详细部署称,要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因地因企因人分类帮扶,着力防范化解规模失业风险。更好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保居民就业的支撑作用,探索相关支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


  引导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帮扶,实施部分职业资格“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用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消费、投资、提振内需如何安排?


  此前各界普遍预期,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抓好“六稳”“六保”工作、稳住中国经济基本盘,离不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李奇霖分析称,无论是短期疫情海外扩散,还是中长期出现的逆全球化现象,中国的外需环境都面临着挑战,增长将主要依靠国内需求。


  针对提振内需,新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在2020年投资规模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增加国家铁路建设资本金1000亿元”。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要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在消费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


  如何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国际疫情范围的不断扩大,如何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成为业界高度关注的话题。


  对此,在5月22日举行的国新办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强调,中国有市场优势,形成了全球唯一、人类最全的配套体系。需求上中国市场还在扩大。同时中国也在采取更大的开放举措。


  对于外贸外资有关安排,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外贸基本稳定。围绕支持企业增订单稳岗位保就业,加大信贷投放,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降低进出口合规成本,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加快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提升国际货运能力。推进新一轮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筹办好第三届进博会,积极扩大进口,发展更高水平面向世界的大市场。


  积极利用外资。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增设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增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任何情况下,本网站所刊载内容中所涉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中讯证研不对因使用本网站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网站所刊载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网站所刊载内容做出决策。

微信图片_2018101614572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