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入场!A股11月新增投资者超152万 连续9个月破百万!什么信号?
11月份投资者再度跑步入场!
中国结算2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市场新增投资者152.71万,同比增长84.76%,环比增幅超过36%。A股的市场表现也没有让投资者失望,11月份,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均收涨,两市月成交额环比大增约为50%。
梳理发现,今年前11个月,市场累计新增投资者数量已经超过1640万。至2020年11月末,投资者数17615.31万,同比增长10.83%。时值年末,多家券商已经召开了年度策略会,多数机构认为明年市场结构性行情将延续,顺周期、消费、科技等是明年需要重点关注的主题机会。
11月份新增投资者数量153万
中国结算数据显示,11月份,市场新增投资者152.71万,同比增长84.76%,环比增幅超过36%。自今年3月份以来,A股新增投资者数量连续第9个月突破100万。今年前11月累计新增投资者数量已经超过1640万。
具体来看,11月份新增投资者数量152.71万中,包含152.36万个自然人账户以及0.35万个非自然人账户。至11月末,投资者数量为1.76亿个,其中包括1.757亿个自然人账户以及41.22万个非自然人账户。
新增账户数量其实也是A股表现的“晴雨表”。从11月2日至30日合计21个交易日中,上证指数收获11根阳线、10根阴线,整体涨幅5.19%,振幅7.65%;深证成指同样收获11根阳线,区间涨幅3.28%,振幅7.10%。
而就成交数据来看,数据显示,11月份,A股成交量为1.3万亿股,成交额17.487万亿元,环比增幅均在50%左右,成交额同比增幅约为106%。
两融账户新增4.74万个
投资者账户大增的同时,信用账户数量也进一步增加。中国结算数据显示,11月份,市场新开立信用证券账户投资者数量为4.74万个,其中新开个人信用账户为4.62万个,新开机构信用账户数量1233个,不过也有4300多个两融账户被注销。至11月末,共有553.95万个两融账户投资者。
至11月30日,沪深两融余额1.57万亿元,较10月底增加了将近600亿。其中融资余额1.46万亿,融券余额1174.94亿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份以来,融券规模持续增长,至11月底融券规模占两融规模的比重约为7.5%,虽然比重依然微小,但信用业务中只有融资、没有融券的极端情况正在扭转。
11月份对融券业务来说利好频出。就在11月初,QFII新规生效,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国信证券、中金公司、瑞银证券、华泰证券等多家券商都实施了QFII转融通出借业务;11月18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正式对自己管理的资金持仓开展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国泰君安等多家券商作为代理开展该项出借业务。有两融人士认为,继QFII转融通出借实施后,社保理事会开展转融通出借业务,这对市场释放出一个信号,即多空机制正在逐渐完善。
多机构看好后市表现
众多投资者跑步入场,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对后市的看好。时值年末,多家券商已经召开了年度策略会,外国投资机构亦看好A股明年的表现。
梳理发现,多数机构认为明年市场结构性行情将延续,顺周期、消费、科技等是明年需要重点关注的主题机会。
中信证券预计,预计明年A 股将经历慢涨“三部曲”,具体节奏和配置建议如下:从跨年直到明年二季度中是第一阶段轮动慢涨期,建议坚持配置顺周期品种,包括可选消费和工业板块,并兼顾半导体、生育政策等主题;明年二季度中至三季度是第二阶段平静期,建议增配大金融和必选消费,主题方面可以关注新能源、国防安全;明年四季度开始是第三阶段共振上行期,其间科技板块和医药的相对配置价值将会提升。
招商证券认为,明年A 股将会演绎从基本面驱动到转折的过程。A 股整体呈现前高后低的局面,预期回报率将会明显低于2020 年。2021 年布局三个超预期和一个必须防:“三个超预期”分别是:中国出口有望超预期,出口链;全球通胀有望超预期,通胀链;疫情控制有望超预期,出行链。“一个必须防”是:必须提防新增社融年内转为负增长所带来的风险,下半年低估值高股息策略有望胜出。建议关注三大主线:十四五规划与双循环的政策红利、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新增领域与确定性强领域、消费升级背景下的新消费趋势。
申万宏源证券认为,2021年是A股市场的小年,2021年二季度-三季度大部分时间里市场可能处于弱势。2021年总量机会需要精确择时,岁末年初是第一个可能有效反弹的窗口。另外,改革关键窗口的反弹也值得积极参与。
兴业证券指出,随着经济进入全面复苏状态,2021年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诸如金融、航空、演艺、酒店等有可能在2021年基本面出现较大改善的领域。同时,在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过程中,科技竞争“卡脖子”领域,如半导体、软件设计、高端设备等方面是一个确定性方向。
在任何情况下,本网站所刊载内容中所涉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中讯证研不对因使用本网站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网站所刊载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网站所刊载内容做出决策。